如果您已经连续听了之前的三期并尝试着去做,那么您现在在育儿方面可能已经有所变化,但并不等于说孩子的教育问题都能解决。
事实上,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孩子被戏称为"神兽",足见搞好家庭教育可是让家长很"烧脑"的活。比如,平时您跟孩子的关系一直挺好,可一说到学习、玩手机、熬夜、运动等问题就崩了,亲子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。问题出在哪里呢?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吧。一是:您着急了。您心里可能想着:只要我发出指令,孩子就得按照我说的马上去做,并且达到我的要求,要是不用我说,孩子主动去做那就再好不过了。呵呵,想得美。教育孩子可不是动动手指、张张嘴、发个指令就能搞定的,您说是吧?
当然,家长着急的心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,这也是您作为家长负责任的证据之一。不过,人一着急就容易出错招、说错话,最后不仅没达到教育的目的,还可能产生其他不良后果,比如把自己气个够呛、与孩子的关系僵了、孩子逆反甚至出现过激行为等。二是:您的情绪控制与调节水平不够。
大多数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,首先会采取情绪化应对,也就是出现各种负性情绪,如烦躁、紧张、悲伤、愤怒等。
回到跟孩子沟通的事情上,刚开始,我相信您也是想好好说话并且也是这样做的。可看着孩子一脸不服气、嫌弃、质疑的样子,时不时还跟您顶嘴犯科,就觉得自己作为家长的威严被挑战、教育的目的受阻,火气“噌”一下子就上来了。然后,就没有然后了……此处省略100字,内容无外乎就是讽刺、挖苦、控诉、翻旧账、发泄情绪、亲情绑架……反正语无伦次就是了。如果事后让您回忆当时都说了啥,往往都记不得。这是啥原理?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,人在情绪激动时,由于能量几乎都用到情绪及其表达上,另一层意思就是情绪越激动,就越消耗能量,思路往往比较狭窄,误判、说错话、做错事的概率就会增加。平时我们常说的激情犯罪、过失伤人等都与情绪失控有一定的关系。所以在这里郑重提醒各位家长:情绪失控时最好不要说话。
非要说,那就甭期待有啥好的效果。除非,您就是想通过音量唬人或者干脆就不管结果如何。我想,咱们都是成年人,靠声音唬人、不计后果的事情最好不做或者少做。
说到这儿,您可能更困惑,作为父母难道我们对孩子就不能发脾气?就得“忍气吞声”?
我还真不是这个意思。我想说的是:脾气可以发,但不能乱发。所谓“乱”就是不至于、不必要、不应当。您冷静回忆一下,有多少次发脾气是因为本来气就不顺,然后借机发泄的?又有多少次发脾气是因为他是孩子,所以想发就发,而与事的大小无关?还有多少次发脾气,根本不顾时间、场合?这就是乱发脾气的表现,得改。发脾气得有理、有度、有效。是不发脾气,咱也可以解决问题。这才是情绪控制的最高境界。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词来概括,那就是“不怒而威”。具体要如何操作,有三个要点:首先预判结果并想好对策。在沟通之前,最好预想一下对方会有什么反应,针对对方的反应自己又该如何应对?没做好这个准备,轻易不要说话,除非您就是想闲聊。比如,在说孩子的问题之前就做好她会反驳的准备。(其实反驳不是坏事)她反驳时,我的做法就是不管她的语气、内容如何,先认真听孩子把话讲完。通过倾听,可以趁机了解孩子真实的状态,给她宣泄的机会,满足她被倾听的需求,一举三得。接下来,对她的诉求给予理解并且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双方一起讨论可以达成共识的地方是什么以及如何落实。最重要的是给她建议:如何在表达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。(其实,这也是对她刚才比较激动的一个提醒。)
其次如果孩子的情绪特别激动,也激起了您的情绪,此时务必做一两个深呼吸。这样,您的心情就会平复下来。越是严肃的话题、严重的问题越是需要在冷静的时候去沟通与寻找对策。最后最后,一旦发起火来,倘若还有理智,马上自我对话:至于吗?有用吗?想干嘛?三连问后,基本火就消了。如若自己是一个容易情绪失控的人,那就平时多注意这方面的学习与修炼。时间长了,个人修养到了,慢慢就能随时随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。自己的情绪控制好了,对孩子也是榜样的作用。耐心认真地倾听,平和理性地沟通,好情绪带来好关系。
好了,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,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有所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