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>业务建设>>未成年人司法保护
【检护“未来”】第六期--同伴关系
时间:2022-07-21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 【字号: | |

 

家长朋友们,今天我们开始家庭教育分享的第六讲:伴关系

最近遇到一个心理辅导案例必须跟大家分享,因为它太具有代表性了。但基于保密原则,案例部分信息会删除,大家不要对号入座。

 

某日上午,一位妈妈给我打电话,听声音十分激动,我先教给她稳定情绪的方法之后,听她详细说明情况。事情大致这样:

 

几天前,她的儿子(小A)在课间操与同学玩耍时把对方男孩的裤子拽了下来。事后,对方父母认为孩子是故意的,一直不肯原谅。临近中考,小A的学习成绩非常好,妈妈一方面担心孩子因为这件事受影响,另一方面觉得对方家长不依不饶,想去理论一番。

从人性的角度看,双方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件事影响中考、留下心理阴影等的想法,可以理解。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,双方家长的做法都有失偏颇,至少不是最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。家长不是完人,有情绪、想保护自己的孩子,这是人之常情。但家长终究是孩子的榜样,双方家长可以选择用更智慧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,从而对自己与孩子都有益处。那更智慧的方法是什么呢?我们先从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入手:1.如果咱孩子的裤子被当众拽下来,作为父母,会有什么反应?2.因为学习成绩好,是不是犯错误就可以不用承担后果或减轻处罚?提醒各位父母,请先深呼吸三秒钟再回答。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:一想到咱孩子在学校操场、众目睽睽之下被拽下裤子,无论对方是否故意,肯定心疼、生气、想找对方或其家长理论一番、要求对方当众道歉等等。(当然,有的家长没当回事的也是可能的,在此我们不讨论这种情况。)这是典型的情绪应对。让做错事的孩子付出代价,解气,好像也挺公平。多亏我们还有理性,仔细想一想,无论是拽裤子的孩子,还是被拽裤子的孩子,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,他们从中能学会什么?得到什么呢?我猜想,也许有教训、得意,但还可能是恨、以及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的方法。那么被拽裤子的孩子,会觉得被侮辱、丢人、意外,更是情理之中。这让我想到了以前遇到的一个案例:一位大学生,疫情期间,线上考试忘了关视频,自己边如厕边答题,事后才反应过来。觉得丢脸,挺长时间不能释怀,找到我寻求心理帮助。我就问他,你如厕有什么特别之处吗?能看到你如厕的监考老师会说出来吗?如果有同学看到了,到处说,听众会觉得有趣吗?他听后,就说:老师我懂了,不再那么焦虑了。回到刚才的问题,如果对方孩子觉得这种情况让自己很丢人,那我会用这个案例告诉他:没什么可丢人的。因为谁都有屁股,没啥特别。如果非要觉得不好意思,应该是拽裤子的人。

孩子要是觉得对方是在故意地侮辱他,那我们不妨告诉孩子,这个可能性有。然后问他,对方为什么故意这么做?咱们以后怎么跟他相处?其实,就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先反思:以往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是否有过伤害性质的举动(哪怕是无心之举),才导致他做出拽裤子的举动。(此处插一段话,上面案例中被拽裤子的孩子之前确实有对小A不友好的行为。)如果自己有过错,一定要改正并警醒。我们是有控制力的行为主体,伤害人的言行应尽量避免。因为伤害别人的结果,就要承受被伤害的可能性,而且对方会采取什么样的伤害方式,咱们控制不了。这才是最可怕的。如果自己确实没有过错,那以后与这样的人(故意让人出丑、有恶意的人)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。这是对自己的保护。如果躲不了怎么办?同在一所学校,一个班级,总要碰面的,躲,确实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。那就强身健体、增长智慧。因为,欺负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倚强凌弱。欺负别人的人也是胆小鬼,他也有怕的人与事。他敢欺负人,不过就是遇到了比他更弱小的人罢了。那我们就自我强大,无论身体与头脑,至少咱们反应快、跑得快、还可以智取不是?当然,咱们也不是惹不起,而是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到惹事和对付惹事的人身上。

但遇到惹事的人,也不用怕,咱有亲人、有老师、有朋友、有警察、有法律,大家一起努力,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回到当下,裤子被拽下来了,以牙还牙好呢?还是接受道歉好呢?……问问孩子,如果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,希望对方怎么做?我想,大多数孩子还是希望得到原谅。而且马上要毕业了,同学、师生的情分是在的,给对方一个悔过的机会,大家相处都不尴尬,还会在心里给你竖大拇指“有度量”。孩子们相处,不发生摩擦、没有冲突,几乎不可能。作为家长,我觉得事先教给孩子一些避免与应对的方法是必要的。还记得在姑娘上大学之前,对于从小就自己住一个屋、没有过学生宿舍生活经历的她,我给了三个建议:一多看人的优点,二宽容大度些,三同学有困难时搭把手。这三条,与人相处,通用吧。如今孩子都出国读研究生了,几乎少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。我觉得与这三条建议有关,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,效果不错。如果孩子之间出现了摩擦、冲突,家长也先别着急介入。一方面,摩擦、冲突不是坏事,不仅可以让孩子对人性、对人际关系、对现实社会有全面的认识,还可以让孩子知道原来这样做可能会出现摩擦、冲突,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嘛。另一方面,孩子们之间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智慧,也许本来事不大,他们自己都没在意,过几天可能就好了,可家长一介入,反倒复杂了。所以,家长们,要稳住啊。

当然,不着急介入并不等于说啥也不管。要默默观察与关注孩子的情绪、行为是否有异常,如果有,要及时干预,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。如果事挺大,孩子处理不了,咱们也可以先借助学校与老师的力量,人家可是专业人士,总比咱们懂孩子的心理、更有办法的,对吧。要是咱孩子错了,要与学校、老师积极配合,该教育教育,该承担什么后果就承担起来。如果对方有错,咱要先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并允许他宣泄烦恼、愤怒、委屈等情绪,等他平静后,一起分析原因,然后选择原谅或者理性解决的办法。

第一个问题说到这儿,关于今天“同伴关系”的话题,我想大家可能有所理解了。那么来说第二个问题(因为学习成绩好,是不是犯错误就可以不用承担后果或减轻处罚?)这涉及人格培养,虽然我们之前谈过,可是今天还想嗦两句。为什么呢?因为与这个案例中小A父母的想法与做法相同或相似的家长不在少数。我们先来探讨孩子为什么会讨厌家长?是因为家长不爱孩子吗?来听听大多数孩子们的反馈:一方面,永远只盯着成绩。考好了,哪哪都好; 考不好,啥啥不是,根本看不到我的其他优点与需求。另一方面,遇到事情,比我们的反应还激烈,更没有理智。

每次心理辅导,听到孩子们的类似烦恼,我,只能一声叹息……

家长朋友们,我们都知道,成绩固然重要,但做人更重要。但是因为孩子成绩好、能力强、有家庭背景等,就应该被特殊对待吗?当然不是,这不仅仅违背平等的核心价值观,而且在生活中还会遭受嫌弃。学习成绩好坏不是评价行为好坏的标准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“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”,是我们始终坚守并坚信的。作为家长,我们要做的是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,更要关注孩子的品行,即使偶尔做错了事情,也要鼓励并引导他们敢于面对错误,勇于承担责任。案例中的小A为什么会感觉压力大,因为我觉得他知道自己错了,他后悔了,他人性中的"善"在发光。这一点很可贵,比考上重点高中更值得我们去赞许。想一想,当我们跟孩子一起勇敢地去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,您觉得孩子还会怕什么吗?孩子通过这件事情,可能一下子就长大了。

 

 

教会孩子在同伴交往中,多一份尊重,也多一些真诚;多一条界限,也多一些理解;多一点勇气,也多一些宽容。因为善待他人,也是善待自己。我们今天的教育分享就先到这里,希望能带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发。下一期的话题是:逆反心理应对也可以习惯养成,让我们共同期待吧。再见。

 

不可错过的注意力提升小妙招 相约美丽女神节--“女子”品茗会 脱贫大决战!秉着赤子心,检察官只为“一个也不能少” 最高检未检办负责人就第十一批指导性案例答记者问 最高检未检办负责人就第十一批指导性案例答记者问
检务指南
工作流程
检务须知
新闻发布会
网上咨询
法律文书公开
案件信息公开
法律法规查询
刑事申诉 公开审查
网上举报

【检护“未来”】第六期--同伴关系

  2024-08-02

 

家长朋友们,今天我们开始家庭教育分享的第六讲:伴关系

最近遇到一个心理辅导案例必须跟大家分享,因为它太具有代表性了。但基于保密原则,案例部分信息会删除,大家不要对号入座。

 

某日上午,一位妈妈给我打电话,听声音十分激动,我先教给她稳定情绪的方法之后,听她详细说明情况。事情大致这样:

 

几天前,她的儿子(小A)在课间操与同学玩耍时把对方男孩的裤子拽了下来。事后,对方父母认为孩子是故意的,一直不肯原谅。临近中考,小A的学习成绩非常好,妈妈一方面担心孩子因为这件事受影响,另一方面觉得对方家长不依不饶,想去理论一番。

从人性的角度看,双方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件事影响中考、留下心理阴影等的想法,可以理解。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,双方家长的做法都有失偏颇,至少不是最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。家长不是完人,有情绪、想保护自己的孩子,这是人之常情。但家长终究是孩子的榜样,双方家长可以选择用更智慧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,从而对自己与孩子都有益处。那更智慧的方法是什么呢?我们先从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入手:1.如果咱孩子的裤子被当众拽下来,作为父母,会有什么反应?2.因为学习成绩好,是不是犯错误就可以不用承担后果或减轻处罚?提醒各位父母,请先深呼吸三秒钟再回答。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:一想到咱孩子在学校操场、众目睽睽之下被拽下裤子,无论对方是否故意,肯定心疼、生气、想找对方或其家长理论一番、要求对方当众道歉等等。(当然,有的家长没当回事的也是可能的,在此我们不讨论这种情况。)这是典型的情绪应对。让做错事的孩子付出代价,解气,好像也挺公平。多亏我们还有理性,仔细想一想,无论是拽裤子的孩子,还是被拽裤子的孩子,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,他们从中能学会什么?得到什么呢?我猜想,也许有教训、得意,但还可能是恨、以及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的方法。那么被拽裤子的孩子,会觉得被侮辱、丢人、意外,更是情理之中。这让我想到了以前遇到的一个案例:一位大学生,疫情期间,线上考试忘了关视频,自己边如厕边答题,事后才反应过来。觉得丢脸,挺长时间不能释怀,找到我寻求心理帮助。我就问他,你如厕有什么特别之处吗?能看到你如厕的监考老师会说出来吗?如果有同学看到了,到处说,听众会觉得有趣吗?他听后,就说:老师我懂了,不再那么焦虑了。回到刚才的问题,如果对方孩子觉得这种情况让自己很丢人,那我会用这个案例告诉他:没什么可丢人的。因为谁都有屁股,没啥特别。如果非要觉得不好意思,应该是拽裤子的人。

孩子要是觉得对方是在故意地侮辱他,那我们不妨告诉孩子,这个可能性有。然后问他,对方为什么故意这么做?咱们以后怎么跟他相处?其实,就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先反思:以往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是否有过伤害性质的举动(哪怕是无心之举),才导致他做出拽裤子的举动。(此处插一段话,上面案例中被拽裤子的孩子之前确实有对小A不友好的行为。)如果自己有过错,一定要改正并警醒。我们是有控制力的行为主体,伤害人的言行应尽量避免。因为伤害别人的结果,就要承受被伤害的可能性,而且对方会采取什么样的伤害方式,咱们控制不了。这才是最可怕的。如果自己确实没有过错,那以后与这样的人(故意让人出丑、有恶意的人)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。这是对自己的保护。如果躲不了怎么办?同在一所学校,一个班级,总要碰面的,躲,确实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。那就强身健体、增长智慧。因为,欺负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倚强凌弱。欺负别人的人也是胆小鬼,他也有怕的人与事。他敢欺负人,不过就是遇到了比他更弱小的人罢了。那我们就自我强大,无论身体与头脑,至少咱们反应快、跑得快、还可以智取不是?当然,咱们也不是惹不起,而是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到惹事和对付惹事的人身上。

但遇到惹事的人,也不用怕,咱有亲人、有老师、有朋友、有警察、有法律,大家一起努力,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回到当下,裤子被拽下来了,以牙还牙好呢?还是接受道歉好呢?……问问孩子,如果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,希望对方怎么做?我想,大多数孩子还是希望得到原谅。而且马上要毕业了,同学、师生的情分是在的,给对方一个悔过的机会,大家相处都不尴尬,还会在心里给你竖大拇指“有度量”。孩子们相处,不发生摩擦、没有冲突,几乎不可能。作为家长,我觉得事先教给孩子一些避免与应对的方法是必要的。还记得在姑娘上大学之前,对于从小就自己住一个屋、没有过学生宿舍生活经历的她,我给了三个建议:一多看人的优点,二宽容大度些,三同学有困难时搭把手。这三条,与人相处,通用吧。如今孩子都出国读研究生了,几乎少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。我觉得与这三条建议有关,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,效果不错。如果孩子之间出现了摩擦、冲突,家长也先别着急介入。一方面,摩擦、冲突不是坏事,不仅可以让孩子对人性、对人际关系、对现实社会有全面的认识,还可以让孩子知道原来这样做可能会出现摩擦、冲突,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嘛。另一方面,孩子们之间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智慧,也许本来事不大,他们自己都没在意,过几天可能就好了,可家长一介入,反倒复杂了。所以,家长们,要稳住啊。

当然,不着急介入并不等于说啥也不管。要默默观察与关注孩子的情绪、行为是否有异常,如果有,要及时干预,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。如果事挺大,孩子处理不了,咱们也可以先借助学校与老师的力量,人家可是专业人士,总比咱们懂孩子的心理、更有办法的,对吧。要是咱孩子错了,要与学校、老师积极配合,该教育教育,该承担什么后果就承担起来。如果对方有错,咱要先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并允许他宣泄烦恼、愤怒、委屈等情绪,等他平静后,一起分析原因,然后选择原谅或者理性解决的办法。

第一个问题说到这儿,关于今天“同伴关系”的话题,我想大家可能有所理解了。那么来说第二个问题(因为学习成绩好,是不是犯错误就可以不用承担后果或减轻处罚?)这涉及人格培养,虽然我们之前谈过,可是今天还想嗦两句。为什么呢?因为与这个案例中小A父母的想法与做法相同或相似的家长不在少数。我们先来探讨孩子为什么会讨厌家长?是因为家长不爱孩子吗?来听听大多数孩子们的反馈:一方面,永远只盯着成绩。考好了,哪哪都好; 考不好,啥啥不是,根本看不到我的其他优点与需求。另一方面,遇到事情,比我们的反应还激烈,更没有理智。

每次心理辅导,听到孩子们的类似烦恼,我,只能一声叹息……

家长朋友们,我们都知道,成绩固然重要,但做人更重要。但是因为孩子成绩好、能力强、有家庭背景等,就应该被特殊对待吗?当然不是,这不仅仅违背平等的核心价值观,而且在生活中还会遭受嫌弃。学习成绩好坏不是评价行为好坏的标准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“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”,是我们始终坚守并坚信的。作为家长,我们要做的是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,更要关注孩子的品行,即使偶尔做错了事情,也要鼓励并引导他们敢于面对错误,勇于承担责任。案例中的小A为什么会感觉压力大,因为我觉得他知道自己错了,他后悔了,他人性中的"善"在发光。这一点很可贵,比考上重点高中更值得我们去赞许。想一想,当我们跟孩子一起勇敢地去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,您觉得孩子还会怕什么吗?孩子通过这件事情,可能一下子就长大了。

 

 

教会孩子在同伴交往中,多一份尊重,也多一些真诚;多一条界限,也多一些理解;多一点勇气,也多一些宽容。因为善待他人,也是善待自己。我们今天的教育分享就先到这里,希望能带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发。下一期的话题是:逆反心理应对也可以习惯养成,让我们共同期待吧。再见。

 

友情链接
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民检察院
地址: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小平岛广场公建10-1号楼3单元
工信部ICP备案号:京ICP备10217144号-1 技术支持:正义网
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

版权所有: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民检察院
地址: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小平岛广场公建10-1号楼3单元
电话:0411-82207509 邮编:116000
技术支持:正义网 京ICP备10217144号-1
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