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“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。”这句话,大家耳熟能详。
它揭示了一个事实,那就是:不如意是人生常态。换句话说,不如意是正常的,事事如意反倒不正常。
有人不服气了,看看谁谁家的孩子,看看某某网络红人,看看某某娱乐大咖......人家可是开挂的人生啊!
要是从片段来看,且不说高光时刻背后不为人知的汗水、泪水,确实有些人有几次或某段时间会被众人瞩目,成绩斐然。
但就一生而言,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跟心电图差不多,必然有起有落。
在高处,心情舒畅,哪哪都好。在低谷,诸多不易,那滋味不经历就无法说理解。
今天聊这个话题,目的就是两个:
一是提醒在高处的各位,别得意
因为,一得意就容易犯低级错误。从心理学的研究上给大家讲一下就是:人在激情状态,容易出现“意识狭窄”现象。通俗点讲,就是会理智下降或者说交智商税,追悔莫及也常伴随左右。
二是提醒还没有进入低谷或正处于低谷
的宝们,别气馁
挫折虽然不能说是好事,但也不无价值,最关键它终究会过去。
这不是鸡汤,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
没有过不去的坎,除非我们自己不想过去或者违背自然规律、社会规则。违背自然规律、社会规则的“挫折”在这里暂不做讨论,咱就说说正常情况下的“坎儿”。
大多数人遇到的坎都是“心”坎,说白了,就是你觉得过不去或者努力不够。比如线上学习、会议、购物,刚开始各种不适应、抵触、烦躁、有挫败感,现在呢?门儿清。为啥?因为不会不行了,再说了,也真的没啥难度。
回到挫折这件事情上,再抵触、再烦,也绕不过去。确定?确定!老祖宗都反复试过了: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,该来的一定会来。
怎么办?还是切实提高挫折耐受力更靠谱。
首先说说主动练习。
比如期末考试没考好,从结果看,这是个挫折。但是在考试之前,为了避免它的发生我们是可以做些准备的。这里的准备不仅仅包括考试内容、答题技巧等方面的准备,更重要的是心理准备。比如,复习时的专注度与勤奋度、对考试可能遇到困难的估计水平,考场上紧张情绪的调节能力、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机智等,这些都可以提前并且反复练习加以提高。如果上述准备您没做好或者说压根就没想到,那挫折就是“人祸”,大概率会发生。再比如参加比赛或者评比等活动,事前必须清楚:可能赢,但也可能输。有人说了,我就想赢,不想输,其他一概不关心。怎么能不输,这个答案真没有。但可以给一个挺气人的答案:放弃。
可笑吗?可笑。但真笑不出来。要是笑也是被气笑的。
最近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就遇到一个孩子,用他自己的话说“从这学期开始就不在状态”,期中考试坚决不去。问他为啥,他说只要不考试,就不能说我不行。连考试都不敢去,这是“行”的表现吗?当然不是。那这个孩子为什么不去考试,因为他还没做好应对挫折的准备,也可以说他还没做好接受自己不再是优秀生的准备。
此处插一段:这个孩子上高中前学习成绩一直不错,但上了高中,身边同学成绩跟他差不多,本来已经没有优势可言,人家比他还刻苦,而他依然沿用适合初中难度、深度的学习方法,当然不行了。
这里有必要提醒各位家长,这个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认知也与我们的过高期望有关。我记得姑娘刚上高中的时候,有同事说,你姑娘的一只脚已经迈进清北了。我除了呵呵,愣是不敢接话。为啥?上了这所重点高中,那都是高手。只有做好考试马上会让你“回到解放前”的准备,才不至于有强烈的被碾压感。
姑娘在高中时期,我对她说的最多的一段话就是:咱们现在就是“解放前”,一点一点积累,最终一定会迎来自己的“解放”。这段话不光是说给姑娘听,也是说给自己听、家人们听;不光是说说而已,更要落实在她考试成绩不如意时,我们的态度就是:
鼓励、鼓励、鼓励!
相信、相信、相信!
我们在事前为了避免挫折的发生,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准备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定位(心理学专业的说法就是自我认知)。
至于会遇到什么样的对手,不用想太多,因为无从选择。如遇高手,能跟神仙打架也是难得,还知道自己的差距,也不赖;如对手水平一般,赢了也不必沾沾自喜,幸运而已,悄悄地乐呵一下就可以了。
人只有通过与人、事相遇,弹回来的感受才能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。遇强,弹回来疼,说明咱们的抗击打能力还不行,得继续练;遇弱,有操控感,那说明咱也挺牛。
遇到的人、事越多,弹回来的次数就越多,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就越准确,哪行、哪不行,了然于心。但请记住:山外有山、人外有人。无论是相遇还是遭遇,都是给了我们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,不能止步于此。
若能以这样的心态去参与,那妥妥滴就是享受过程,欣然接受结果。
可话又说回来,即使做好了各种准备,真正面对失败,也难免会有挫败感、自我怀疑。这也是正常的反应,不必大惊小怪。这时候,就看谁恢复得快了。
还拿前面我姑娘的事例说起,高中的第一次考试一塌糊涂。面对孩子,我确实做到了鼓励,但私底下也有过怀疑:她没问题吧?真能行吗?
怀疑归怀疑,但信任的眼神、鼓励的话语是必须的(装也要装出来),最终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的信任。
怎么实现的?
通过学习、自我调整啊。
如果就是做不到,那就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可以问问身边有经验人士或专业人员,比如有过类似情况但调整好的孩子的父母、有经验的辅导老师等。一定要多问,问得多了,就能从中找到比较适用的方法。成功不能复制,但取得成功的经验可以参考。
在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,有些父母真是令人感动,也鼓舞着我自己。孩子遇到了挫折,出现对抗、逃避、不上学、沉迷于某物等种种状况,家长一边工作,一边照顾老人,一边还要应对孩子的各种问题,可谓身心疲惫,但却依然与学校、心理辅导老师等积极配合,真正做到了不抛弃、不放弃。最终,大多数孩子都回归正轨。
这个过程中,专业人士等的正确建议、帮助等固然重要,但家庭氛围的改变、家长坚定的信念、正确的做法却是关键因素。
我经常对这些家长说的一段话就是:你们能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不是靠简单的说教、粗暴的打骂就能解决的,而是积极寻求专业帮助,已经非常棒了。孩子将来一定会感谢你们,因为你们的支持、坚持才是最好的“药”。
而每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,家长的回答往往是这样的:其实我们家长是最需要心理支持的。有些道理我们也懂,偶尔也能做到,但是时间长了,就容易懈怠、烦躁甚至产生怀疑;孩子出了问题,通过老师们的点拨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,也知道以后该怎么做,算是及时止损吧......
即使不想找专业人士(比如出于不信任、怕丢脸等原因),也得想办法调整、平复一下情绪。情绪平静时,孩子即使出现状况我们也不容易出现过激言行,问题就不至于更糟糕。
说到不信任、怕丢脸等顾虑,其实大可不必。请记住:教育孩子咱们不是专业,何况每个孩子或多或少、或早或晚都会出状况让家长不知所措。说白了,就没有100%省心的孩子。以我自己为例,教育学、心理学是我的专业,但悄悄告诉大家,孩子小时候,那也是斗智斗勇啊;现在孩子大了,不用斗了,但套路也是免不了的。
能自我成长以不断适应孩子的变化最好了,但也不要排斥专业帮助。
孩子出现状况,对于家长而言,也算是遇到挫折了。如果家长有信心,做法正确,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:挫折来了,我是这样做的,你也可以这样做。
|
|||
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民检察院 地址: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小平岛广场公建10-1号楼3单元 工信部ICP备案号:京ICP备10217144号-1 技术支持: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 |